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病因 > 新冠病毒临床知识
新冠病毒临床知识
新冠病毒
临床知识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新冠病毒依靠血管紧张转化酶2与含有这种酶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入侵细胞内部并在其内部进行自我复制,且不断运送到细胞外,感染其他细胞。这个过程便是我们所说的潜伏期,潜伏期1~14天不等,多为3~7天。
之后,新冠病毒便沿着口鼻部的粘膜,蔓延至咽喉、气管、支气管,并开始攻击人体的肺部。被感染的细胞会向人体免疫系统发出警报,人体的免疫细胞便清除入侵人体的病毒。在此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胞、病毒、细菌死亡导致鼻腔堵塞,人体通过干咳清理鼻腔,保证呼吸的通畅。同时,巨噬细胞在吞噬病毒的过程中,会将信息上报给大脑,大脑控制人体进行一系列的紧急响应,列如:浑身酸痛,嗜睡,发热,红肿等。
新冠病毒会分泌特殊蛋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人体细胞,同时还会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免疫细胞过度兴奋,从而攻击肺部细胞,这就会引起心脏、脑、肺、肝、肾等脏器的损伤
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在血管中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血常规测得为循环池的白细胞,在病毒的作用下白细胞边缘池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减少,所以我们测得的白细胞减少。
而淋巴细胞减少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可直接杀灭T淋巴细胞。
同时,病毒还可作用于淋巴细胞,诱发细胞因子风暴,转而阻止淋巴细胞的再生并加剧其凋亡。
影像学检查
注:由于还未学习影像学的内容,这部分的讲解全凭王立乾同学对于资料的理解以及网上知识的补充,难免会有错误,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
CT诊断主要依据是观察组织密度差异,在高密度区呈白影,而在低密度区呈黑影。
早期由于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液体渗出和小叶间隔间质水肿导致部分区域的密度偏大,在影像中呈现为磨玻璃影,其中还可以见增粗血管穿行。
同时部分磨玻璃影伴晕征出现,根据之前的知识我们不难推测出这里的密度偏大,这种情况多为出血导致。
进展期我们可见通亮支气管影以及如同铺路石一样的磨玻璃影。
这种症状被称为支气管充气征,多为肺炎引起肺泡内气体减少,密度增高呈白色,但肺病变组织中仍有气体,密度偏低呈黑色。
铺路石征则为病毒损伤肺泡后,肺泡蛋白沉积所致。
在重症期,病灶分布广泛,累计多个肺叶。
在实变区空气支气管征、纤维索条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肺部的急慢性炎症损伤修复愈合过程中,纤维成分逐渐代替细胞成分而形成瘢痕。至于这两个症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无法精确的识别。
在恢复期常表现为双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病灶可完全消失或演变为纤维化索条影。
临床治疗
普通型治疗
新冠病毒没有“特效药”,故常使用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方式进行早期治疗。
抗病毒治疗:
1、α-干扰素
2、利巴韦林干扰病毒早期转录。
免疫治疗:
1、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2、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可应急用于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和重型患者。
3、注射单克隆抗体托珠单抗。
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可以作用于免疫反应的各个时期,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
短时间小剂量使用激素能够抗炎、抑制过度免疫来保护机体。
危重型治疗
治疗原则
在轻型、普通型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相关定义:将因新冠肺炎入院诊断中的既往并存疾病定义为基础疾病,出院诊断中感染新冠病毒后新增疾病定义为并发症。
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
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心脏损伤、循环衰竭、二重感染、凝血功能紊乱、多脏器衰竭、脓毒症、休克。
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基础疾病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应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