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病因 > 心肌酶检测

心肌酶检测



(一)肌酸激酶测定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atasekinase。CPK)。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的CK含量极少,

肌酸激酶检测的适应证如下:

1.怀疑有心肌疾病

(1)有临床和ECG表现的典型心肌梗死(检查CK和CK-MB)。

()介入疗法有禁忌证的患者(检查CK和CK-MB)。

(3)治疗血栓溶解的评价(检查CK和CK-MB)。

(4)对心绞痛患者危险分级(检查CK和肌钙蛋白)。

(5)心肌炎。

.其他

(1)怀疑有骨骼肌病变。

()监测心肌和骨骼肌疾病。

(3)监测癌症患者的治疗。

参考值

1.酶偶联法(37°C)男性38~U/L,女性6~U/L。

.酶偶联法(30°C)男性15~U/L,女性10~80U/L。

3.肌酸显色法男性15~U/L,女性3~U/L。

4.连续监测法男性37~U/L,女性6~U/L。.

临床意义

CK水平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①男性肌肉容量大,CK活性高于女性。

②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损伤和暂时性缺氧,可使CK升高。

③黑人CK约为白人的1.5倍。

④运动后可导致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CK升高越明显。

1.CK增高

(1)AMI:在AMI发病3~8小时时CK水平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小时,3~4天恢复正常。如果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因此,CK为早期诊断AMI的灵敏指标之一,但诊断时应注意CK的时效性。发病8小时内CK不增高,不可轻易排除AMI,应继续动态观察;发病4小时的CK检测价值最大,此时的CK应达峰值,如果CK低于参考值的上限,可排除AMI。但应除外CK基础值极低、心肌梗死范围小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患者等,此时即使心肌梗死,CK也可正常。

()心肌炎和肌肉疾病:心肌炎时CK明显升高。各种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CK明显增高。

(3)溶栓治疗:AMI溶栓治疗后出现再灌注可导致CK活性增高,使峰值时间提前。因此,CK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情况,但由于CK检测具有中度灵敏度,所以不能早期判断再灌注。如果发病后4小时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的再通能力达40%~60%。

(4)手术: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均可导致CK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转复心律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引起CK增高。

.CK减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是由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形成3个不同的亚型:

①CK-MM(CK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M可分为MM1、MM、MM3亚型。MM3是CK-MM在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②CK-MB(CK),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③CK-BB(CK1),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肠等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CK-MB较少,CK-BB含量极微。检测CK的不同亚型对鉴别CK增高的原因有重要价值。

参考值

CK-MM:94%~96%

CK-MB:5%。

CK-BB:极少或无。

临床意义

1.CK-MB增高

(1)AMI: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查率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灵敏度为17%-6%,特异性为9%~%。CK-MB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增高,9~30小时达高峰,48~7小时恢复正常水平。与CK比较,其高峰出现早,消失较快,用其诊断发病较长时间的AMI有困难,但对再发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另外,CK-MB高峰时间与预后有一定关系,CK-MB高峰出现早者较出现晚者预后好。

()其他心肌损伤: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肌肉疾病及手术:骨骼肌疾病时CK-MB也增高,但CK-MB/CK常小于6%,以此可与心肌损伤鉴别。

.CK-MM增高

(1)AMI:CK-MM亚型对诊断早期AMI较为灵敏。CK-MM3/CK-MM1一般为0.15~0.35,其比值大于0.5,即可诊断为AMI。

()其他:骨骼肌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CK-MM均明显增高。手术、创伤、惊厥和癲痫发作等也可使CK-MM增高。

3.CK-BB增高

(1)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急性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膜炎患者血清CK-BB增高,CK-BB增高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范围和预后成正比。

()肿瘤: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K-BB检出率为5%~41%,CK-BB由脑组织合成,若无脑组织损伤,应考虑为肿瘤,如肺、肠胆囊.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

(三)肌酸激酶异型测定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可分为MB1、MB两种异型。MB是CK-MB在心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当心肌组织损伤时释放MB,导致短时间内血清CK-MB水平增高。其检测的适应证:

①评价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

②监测溶栓治疗。

③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

参考值

CK-MB10.71U/L。

CK-MB1.0U/L。

MB/MB11.4。

临床意义

CK-MB1、CK-MB对诊断AMI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CK-MB。以CK-MB10.7IU/L,CK-MB1.0U/L,MB/MB11.5为临界值,则CK-MB异型于发病后~4小时诊断AMI灵敏度为59%,4~6小时为9%,而CK-MB仅为48%。另外,CK-MB异型对诊断溶栓治疗后是否有冠状动脉再通也有一定价值,MB/MB13.8提示冠状动脉再通,但与无再灌注的结果有重复现象

(四)乳酸脱氫酶测定

乳酸脱氢酶(lactaledehydrogenase,LD)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其中以心肌.骨骼肌和肾脏含量最丰富,其次为肝脏、脾脏、胰腺、肺脏和肿瘤组织,红细胞中LD含量也极为丰富。由于LD几乎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所以LD对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LD检测的适应证:

①怀疑心肌梗死以及心肌梗死的监测。

②怀疑肺栓塞。

③鉴别黄疸的类型。

④怀疑溶血性贫血。

⑤诊断器官损伤。

⑥恶性疾病的诊断与随访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45U/L。

速率法:95~00U/L。

临床意义

乳酸脱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见表4-7-。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LD是由H亚基(心型)和M亚基(肌型)组成的四聚体,根据亚基组合不同形成5种同工酶:即LD1(H4)、LD(H3M)、LD3(HM)、LD4(HM3)和LD5(M4)。其中LD1、LD主要来自心肌,LD3主要来自肺、脾组织,LD4、LD5主要来自肝脏,其次为骨骼肌。由于LD同工酶的组织分布特点,其检测具有病变组织定位作用,且其意义较LD更大。

参考值

LD1:(3.70+4.60)%。

LD:(45.10+3.53)%。

LD3:(18.50+.96)%。

LD4:(.90+0.89)%。

LD5:(O.85+0.55)%。

LD1/LD:0.7。

临床意义

1.AMI

AMI发病后1~4小时有50%的患者,48小时有80%的患者LD1、LD明显增

高,且LD1增高更明显,LD1/LD1.0。当AMI患者LD1/LD增高,且伴有LD5增高,其预后较仅有LD1/LD增高为差.且LD5增高提示心力衰竭伴有肝淤血或肝衰竭。

.肝脏疾病肝脏实质性损伤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时,LD5升高,且LD5LD4,而胆管梗阻但未累及肝细胞时LD4LD5。恶性肿瘤肝转移时LD4、LD5均增高。

3.肿瘤恶性肿瘤细胞坏死可引起LD增高.且肿瘤生长速度与LD增高程度有一定关系。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以LD5、LID4、LD3增高为主,且其阳性率LD5LD4LD3。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和肾脏肿瘤则以LD1、LD增高为主。白血病患者以LD3、LD4增高为主。

4.其他骨骼肌疾病血清LD5LD4;肌萎缩早期LD5升高.晚期LD1、LD也可增高;肺部疾病LD3可增高;恶性贫血LD极度增高.且LD1LD。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buc.com/xjbby/1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