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治疗 > 中国克山病的故事第三集黑龙江省环境质

中国克山病的故事第三集黑龙江省环境质



乌裕尔河流域的考察显示出了克山病、土壤元素淋溶和自然环境条件之间的相关性。但乌裕尔河流域毕竟是个地球化学性质特殊的闭流区,人们有理由怀疑疾病与环境的这种相关性可能仅仅是一种假象。为了在更大范围内验证克山病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年,野外调查扩大到了整个黑龙江省。

在黑龙江省的克山病分布地图上,克山病发病村庄星罗棋布,隐约的形成了一个不连续的条带,这个发病带横贯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流域。在这一条带内部,克山病病情此起彼伏,连年不断;而在这条带外,则是长年无病的安全区。

年对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的全面踏勘,再次肯定了克山病和自然条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当考察队的研究者们将所有考察结果汇集起来时,他们看到克山病、元素流失和自然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联系,这种联系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或公式表达出来。为了将这种复杂关系表达出来,他们决定建立一个空间化的数学模型。

作为这个空间模型的基础,研究者们首先将黑龙江省划分为大约多个栅格,每一个栅格面积大约km2.当这一栅格地图与黑龙江省的气象、地貌、植被和土壤地图叠加时,每一个栅格内都有个一个特定的气象、地貌、植被或土壤参数。为了使气象、地貌、植被和土质这4个不同性质的环境因子能够在一个山歌内进行数学叠加,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将这4个环境因子进行分级。这个共同准则就是这些环境因子对土壤元素淋失的影响。例如,由年蒸发量/年降雨量之比所产生的年干燥度值,可代表气象条件对土壤元素淋溶的影响,干燥值越小,元素淋溶强度就越大;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干燥值的大小,气象条件被划分为9个等级。同样,地形、土质和植被也根据他们对土壤淋溶作用的影响被划分为若干个等级。这些等级代表着这些自然因子的环境质量,等级数值越高,表示该自然因子对元素淋溶的强度越大;反之,这一环境质量值月底,表示该自然因子对元素淋溶的强度越微弱。在这个基于共同准则进行质量等级划分的基础上,气象、地貌、植被和土质这4个环境因素对元素淋溶的协同作用可以通过对这4个因子的质量等级数值的迭加而获得半定量的表达。

对全省多个栅格的迭加计算产生了一张数字表达的黑龙江省环境质量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每个栅格内都有5个数字。栅格上部的4个数字分别是气象、地貌、植被和土质的环境质量数值,栅格下部的一个数字是上列4个数值的和数。很显然,栅格内的这个和数代表着该栅格内气象、地貌、植被和土质共同作用下的土壤元素淋溶强度。在一个栅格内,如果这个和数越大,就意味着元素淋失越强烈;对于克山病来说,可能意味着这个栅格的环境注意量就越差。

在这张数字模型图上,各栅格中的数字大小代表着当地土壤淋溶的强度。当研究者们把所有环境质量数值大于18的栅格都涂画出来时,这个涂画出来的区域令人惊异地再现了克山病的空间分布。克山病地区性分布的神秘面纱似乎正在被这幅描述土壤元素淋溶强度的环境质量模型图揭开。

为了验证这幅环境质量图所表达的土壤淋溶强度的可靠性,研究者们对模型结果在区域尺度进行了验证。考察队手机了黑龙江省所有河流的多年水文及水化学资料,以计算各河流子流域的元素流失量。在黑龙江省的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上共有19个水文观测站,这些水文站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不间断的监测河流水位、流量及水化学成分,其监测结果以月为时间单位发表在中国水文年鉴中。年鉴中记录的河水测量元素数据包括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碳酸根、重碳酸根、硫酸根和硝酸根。这些例子都是在土壤中广泛存在的易溶性例子,它们在河流一个特定截面的流通量基本反映着该截面上游流域土壤的淋溶总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选择有水文资料的河流水文监测站,并由地形图确定每个监测站的上游流域边界;从水文监测资料中提取出每个子流域的河流入口及出口处的水位、流量及水化学的原始实测记录。

(2)对每一个子流域,用近似几份的方法计算出全年流经入口及出口的各种离子流通量。流经出口的离子通量减去入口处的离子通量,则得该子流域土壤提供给河流的离子通量,这个值可以近似的认为就是该流域地表土壤全年流失的离子量。

(3)计算出该流域的面积,并用其除以离子流失量,即得该流域单位面积上每年的离子流失强度。

与此同时,用简单算术平均的办法,由各栅格的环境质量系数计算出每个子流域的平均环境质量系数。于是,各流域的环境质量系数、实测离子流失强度和克山病病情可以相互进行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流域的环境质量系数平均值与其实际元素离子流失量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这表明由黑龙江环境质量模型计算出来的环境质量系数具有可验证的物理意义,这一结果还表明,在流域尺度上,模型计算的环境质量系数和实测的元素流失量都同时指出刻单冰发生在元素地球化学淋溶严重的地区。克山病与元素流失及地球化学环境条件的关系在流域尺度上得到进一步验证。

克山病和河流水化学的这一关系研究要拜赐那个环境清洁的年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广大农村几乎没有工业,也没有工业的污染排放,因此河流水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岩石风化和土壤淋溶。现在黑龙江省的河流已经被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污染,河水化学和土壤淋溶间的这种天然联系已不复存在。

应用这一黑龙江省环境质量模型,研究者们揭示了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克山病、化学元素迁移和自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乌裕尔河流域研究成果的扩展,也再次肯定了克山病与元素流失之间的可能联系。年春,在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的学术讨论会上,当考察队将黑龙江省环境质量模型的研究成果公布与众时,医学研究者们伸手震动,他们认为几十年来难以解释的克山病地区性之谜终于有了一种呵护逻辑的答案。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于维汉自20世纪40年代久从事克山病病因研究,他在了解到地球化学与克山病的这种关系后,写到:发病地区之地球化学环境是以可溶性元素的显著流失为基本特征,即克山病的发生与病区易溶性无机离子缺乏有密切关系。

liukai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buc.com/xjbzl/10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