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常识 > 科普了解肥厚型心肌病猝死风险评估

科普了解肥厚型心肌病猝死风险评估



心源性猝死、心衰和血栓栓塞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猝死多与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多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心室颤动(室颤),亦可为停搏、房室传导阻滞。ICD是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指标:

早发猝死家族史;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左心室重度肥厚:左室壁厚度≥30mm

不明原因晕厥;

运动后血压反应异常,从静止到运动血压升高≤20mmHg;

发病年龄小;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左心房内径增大;

同时携带多个基因突变;

心脏核磁LGE钆对比剂延迟强化;

有研究观察到心肺运动试验中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心率反应异常等。

若存在下述情况任意一项均建议植人ICD:

(1)具有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未遂)的个人史;

(2)早发心源性猝死家族史,包括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ICD治疗史;

(3)不明原因的晕厥;

(4)动态心电图证实的NSVT;

(5)左心室壁最大厚度≥30mm。

5年内猝死风险评估方程式:

5年心源性猝死风险=1-0.exp(预后指数);

预后指数=[0.×最大室壁厚度(mm)]-[0.×最大室壁厚度2(mm2)]+[0.×左房内径(mm)]+[0.×最大(静息/Valsalva动作)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mmHg)]+[0.×心源性猝死家族史]+[0.×非持续性室速]+[0.×不能解释晕厥]-[0.×临床评估年龄(岁)]。

5年SCD风险≥6%建议植入ICD、4%不建议植人ICD、4%~6%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其中心源性猝死家族史、非持续性室速、不能解释晕厥3项为非连续变量,有计为1、无计为0,其他指标为连续变量。)

肥厚型心肌病常规检查:

临床稳定:

12-24个月行心电图+holter+心脏彩超检查;

2-3年行运动负荷检查;

5年1次心脏核磁检查;

窦律、左房内径≥45mm者,6-12个月行48小时holter检查。

病情进展:

及时行心电图+48小时holter+心脏彩超检查;

每年行1次运动负荷检查;

2-3年行1次心脏核磁检查。

作者:刘慢慢(参照《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buc.com/xjbcs/13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