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病因 > 一场来势凶猛的急病,就这样ldquo
一场来势凶猛的急病,就这样ldquo
她为什么突发“心绞痛”?
作者:曾昭耆教授
晚上八点多钟,一个五十来岁的女患者,因为突发剧烈胸闷憋气已近1小时,由她的丈夫送到了急诊科。
患者表情痛苦不安,血压/70mmHg,心率次/分,心律齐,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未见明确的心肌梗死(心梗)图形。鉴于症状较重,急诊医生将其留急诊科观察,并急取血查心肌酶谱,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此后多次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均无重大异常发现。患者被折腾了一夜,不但没睡好觉,而且因点滴硝酸甘油觉头胀痛。
患者的丈夫焦急地陪了个通宵,打听到我上午有门诊,即挂号后用轮椅推患者前来。
我复习了所有心电图,确无心梗图形。查体结果:心率、血压正常。但患者精神萎靡、表情痛苦、沮丧。我问她:“您心里是否有什么委屈?”只见患者目光呆滞、两眼含泪,突然放声大哭。她一面抽泣,一面开始倾诉。
原来,昨天下班前,单位领导莫名其妙地把患者批评了一顿,她感到十分冤枉,又无法解释。闷闷不乐地离开机关,一心想回家后向丈夫倾诉、发泄一下。没想到,回家刚开口,又被丈夫责怪了一通,这才突然出现了上述症状。
患者哭诉后,情绪渐平稳。再问她,症状居然消失了,丈夫也松了一口气。二人高高兴兴地回家。
一场来势凶猛的急病就这样“轻松愉快”地解决了
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呢?那就是,对“病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认识不足。
应该承认,急诊科的医生护士们工作很负责。他们为患者又是做心电图,又是查血清酶,又是输液。一夜不知紧张地巡回观察了多少次,深怕由于偶然的疏忽,漏诊了重大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中年女性的冠心病患病率虽然比同龄男性低,但她们也可能发生急性心梗,而且有经冠脉造影证实多支冠脉受累的病例。只可惜,对这个患者,他们虽然多次观察和查体,但却从没有想到,应设法了解一下发病的原因和过程,更没工夫了解患者有什么“心事”。
客观地说,急诊科确实忙,医务人员心里惦记的重点是,不能耽误了抢救。没有顾得上问一些“琐碎”的小事,似乎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可是,从这个病例看,如果早些弄清她心中的委屈,及时进行宽慰疏导,也许不必费多少劲儿就能够“风平浪静”了。
从家属的角度看,为了不耽误急重病情,送患者来急诊当然是对的,但应该讲清患者的发病经过。至于患者自己呢,也许觉得说这些有点难为情。其实,对医务人员不必有太多的顾虑。特别是,在初步检查排除了心肌梗死后,把情况说得详细些,对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有两个“心”。一个是作为血液循环动力的心脏,另一个是指心理行为、精神情绪、思想意识、喜怒哀乐等。这两个从功能和定义上说都完全不同的“心”之间,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互关系。不但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可能使人的心情受影响,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也可引起心慌、胸闷、憋气等类似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临床诊断的难点之一,就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病因之间有时存在十分复杂的关系。古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指出:“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言于兹矣”。这个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就很像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实际上是情绪激动所致。
“
询问病史和倾听病史,是医生掌握患者情况的重要步骤之一。老一辈医学家们经常强调说,60%~70%的正确诊断,是医生通过病史和查体得到的。
”
近些年来,随着许多高科技成果用于临床,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有些医生和患者却过分重视特殊检查,忽视了病史、查体等基本要素。这些,应该说是一种偏差。通过本文的叙述,希望能提请大家一起注意。
“
不但医护人员要重视询问病史,体察病情,患者和家属也应尽可能把病史说得详尽些。
”
离开病史,只看特殊检查结果,不仅可能在诊断上走弯路,而且还可能被引入歧途。
推荐阅读
心肌酶这么高,怎么能不是心肌梗死?
这位厨师的心衰为何总能迅速缓解?
胸痛:常见的13种可能
91岁老爷爷每天竟服用16种药物│谈高龄老年人的临床决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