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常识 > 纳豆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理想的微生态
纳豆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理想的微生态
纳豆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理想的微生态免疫调节剂——防治手足口病的关键是调整免疫力主要参考资料:《现代儿科微生态学的基础与应用》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EV71型最为常见。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是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儿是主要传染源。患儿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除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除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儿咽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类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烧;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內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绝大多数患儿通过机体免疫力的适当反应来清除病毒,达到自然康复,无需特殊治疗,营养、休息、隔离等支持治疗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无效。用抗生素来治疗手足口病,不仅无效,反而会导致患儿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免疫力发生紊乱,一方面,致使病毒全身性传播,另一方面,异常剧烈的免疫性损伤(炎症)引发肺损伤、脑炎或心肌炎而死亡。
最新临床研究发现,应用益生菌制剂调节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和全身免疫功能对防治该病有效。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主任熊德鑫教授明确建议:应推广应用益生菌制剂防治手足口病。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报道,益生菌制剂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手足口病,在起效时间、疱疹消失时间、食欲恢复正常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上均显著短于常规疗法,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疗效显著。
益生菌制剂有效机理,一是益生菌能促进肠粘膜大量分泌免疫球蛋白(SIgA)和粘蛋白,提高肠粘膜的免疫力,起到有效清除病毒的作用;二是益生菌代谢物如酪酸等是肠粘膜再生、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能促进受损肠粘膜的快速修复,恢复肠粘膜屏障,阻止病毒的移位进入血液,引起脑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起到有效治疗的作用;三是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肠道益生菌群一旦被破坏,机体免疫系统的加速器就会被激活。有研究初步表明:给机体补充适量益生菌与踩下刹车一样,能够中止或控制免疫应答,避免严重的免疫性损伤,减少危重病例的发生。所以专家建议,对手足口病患儿,应在确诊后,越早期应用益生菌制剂,效果越好。
纳豆是天然超级肠内微生态免疫调节剂:?肠内微生态营养:纳豆芽孢杆菌不仅是活的益生菌,而且是活的益生元,加上大豆低聚糖和发酵产生的低聚糖类益生因子会大幅度增殖肠道原籍益生菌群,抑制有害菌,有效调整肠道菌群。?肠内粘膜免疫营养:富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核苷酸、丁酸(也叫酪酸)等。?肠内营养:可提供全面营养素,即,全部必需氨基酸;多肽、多胺、多糖;必需脂肪酸,纳豆中的脂肪近似完美的黄金组合——ω-6脂肪酸与ω-3脂肪酸之间的比例几乎达到1:1绝配状态);几乎全部维生素B族,维生素K1、K2,维生素A,维生素E;几乎全部矿物质:钙90mg(毫克)、镁mg(毫克)、磷mg(毫克)、钾mg(毫克)、铁3.3mg(毫克)、锌1.9mg(毫克)、硒μg(微克)、铜0.61mg(毫克)、锰1.28mg(毫克)以及钼、铬、镍、钒、碘。?可提供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种以上):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聚糖蔗糖酶、谷氨酸转肽酶(GTP)、脲酶、高弹性蛋白酶、植酸酶、果胶酶、胰蛋白酶抑制剂(STI)、纳豆激酶、FAS/翻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辅酶Q10等等。
附件:纳豆菌调整微生态研究最新进展
纳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拮抗作用,其中以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为主。纳豆菌芽孢萌发后会产生许多抗菌物质,如多黏菌素、杆菌肽及其他类似细菌素的抑制成分等,能与致病菌竞争生长从而限制致病菌的生存繁殖,维持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纳豆菌对伤寒、副伤寒、痢疾等疾病作用明显,日本民间常用其治疗痢疾与伤寒。Sumi对纳豆的抗菌功能研究表明,纳豆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有拮抗作用。Osawa等研究表明,纳豆菌不仅具有抑制沙门氏菌、伤寒菌、痢疾菌及O,H7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作用,还能清除葡萄球菌肠毒。另外,纳豆菌的抗菌作用不仅包括菌间的生物拮抗作用,而且其产生的2,6-吡啶二羧酸能使发酵产物具有抗菌的活性。
虽然纳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对益生菌却有促进作用。有试验表明,大白鼠口服纳豆枯草芽孢杆菌一周后,肠道厌氧菌群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梭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多,而肠杆菌、肠球菌等需氧菌群数量则明显减少;体外竞争试验表明,纳豆枯草芽孢杆菌能促进肠道厌氧菌群的生长,而抑制需氧菌群的生长。Hosoi等将纳豆芽孢杆菌与罗伊乳杆菌JCM和嗜酸乳杆菌JCMI进行体外厌氧培养研究表明,纳豆芽孢杆菌的发酵产物能促进乳酸杆菌的生长和活性。杨晓斌等通过检测纳豆芽孢杆菌对其他几种菌的作用,发现纳豆芽孢杆菌对枯草芽孢杆菌、腊样芽孢杆菌DM和嗜酸乳杆菌没有抑制性,相反还具有促进性,对脂肪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的抑制性很小,而对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种致病菌则有较强的抑制性。
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又称白色念珠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是白假丝酵母菌的理想拮抗菌株。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白癜风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