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用药 > 三分钟看懂心肌酶谱nbsp
三分钟看懂心肌酶谱nbsp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多种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损害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临床表现各异,轻症患者无任何症状,而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
而心肌酶谱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许多人拿到“心肌酶谱”的化验单时很是看不懂。对此,小盟请到心内科专家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心肌酶谱包括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M/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心内科专家指出,心肌炎早期主要是CK和CK-MB增高,其高峰时间一般在起病1周内,以2~3天最明显,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晚期主要是LDH和α-HBDH增高为主。
乳酸脱氢酶(LDH)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其中以心肌、骨骼肌和肾脏含量最为丰富,其次为肝脏、脾脏、胰腺、肺和肿瘤组织,红细胞中LDH的含量也很丰富。由于LDH几乎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所以对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差。LDH是由M(肌型)、H(心型)两种亚基按不同比例组成的四聚体,根据亚基组合不同形成5种不同的同功酶LDH1-5。
这5种同功酶在各种组织中分布各异,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LDH含H亚基丰富的组织,如心脏、肾脏、红细胞、脑等,同功酶的形式主要为LDH1和LDH2;
第二类为LDH含H、M亚基大致相同的组织,如胰、脾、肺、淋巴结等,同功酶主要为LDH3、LDH4、LDH2;第三类为LDH含M亚基丰富的组织,如肝脏、皮肤、骨骼肌等,同功酶形式主要为LDH5。
由此可以看出,LDH广泛分布在人体的多种脏器、组织中。能引起各脏器损伤的许多疾病都可导致血清中LDH总活性增高,而其同功酶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却显著不同,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
健康小儿血清中LDH同功酶以LDH2为多,其次为LDH1、LDH3、LDH4、LDH5。即呈LDH2>LDH1>LDH3>LDH4>LDH5。
心肌的LDH同功酶主要由LDH1、LDH2组成,且以LDH1占优势。当发生心肌损伤时,LDH1、2从心肌细胞中逸出,使血清LDH1、2明显增高,一般认为,若LDH1≥40%,LDH1/LDH2>1.0提示多存在心肌损伤。当血清LDH1、LDH2都明显增高时,要区别是来源于心肌还是红细胞,可用LDH/AST比值来判断,若比值<20,一般情况下表明主要来源于病损的心肌细胞。
肌酸激酶(CK)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
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含量很少。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形成3种异构同功酶,即CK-MM、CK-MB、CK-BB。
骨骼肌中主要含CK-MM;
心肌中70%为CK-MM,20%~30%为CK-MB;
脑组织、胃肠、肺及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含CK-BB。
就CK-MB来说主要分布在心肌内,在骨骼肌、脑等组织中也有少量。检测CK同功酶可以区分增高的CK究竟来源于哪种病变组织。正常人血清中CK几乎全是CK-MM,约占94%~96%以上,CK-MB约在5%以下。
若血清中CK-MB明显增高则多提示心肌受累,与CK总活性增高相比,对判断心肌损伤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CK同功酶检测方法较多,一般认为血清CK-MB≥6%(即MB占CK总活性的6%以上)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骨骼肌病变时CK-MB虽可增高,但通常<5%。
CK-MM同功酶的亚型:若CK-MM3/CK-MM1比值>1常提示为心肌损伤早期
近年来发现CK-MM有3种亚型,即CK-MM3、CK-MM2、CK-MM1。人体心肌、骨骼肌中的CK-MM均以CK-MM3的型式存在,又称组织型或纯基因型。当心肌损伤时CK-MM3从心肌细胞中逸出,入血后在羧肽酶-N的作用下其中一个M亚基C末端肽链上的赖氨酸被水解下来而转变为CK-MM2,随后另一个赖氨酸又从CK-MM2的M亚基C末端被水解下来,CK-MM2转变成CK-MM1。
正常血清中以CK-MM1为主,CK-MM2、CK-MM3较少。当心肌损伤时CK-MM3释放入血,使CK-MM3/CK-MM1比值迅速升高。若比值>1,常提示心肌损伤且为早期。
CK-MB同功酶的亚型:CK-MB2/CK-MB1比值为1.5~1.7时则提示存在心肌损伤
CK-MB有两种亚型,即CK-MB2和CK-MB1。CK-MB2为组织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发生心肌损伤时CK-MB2释放入血,并且转变为CK-MB1(血浆型)。正常情况下CK-MB2/CK-MB1比值<1.0。当比值为1.5~1.7时,则提示存在心肌损伤。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低于CK
AST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心、肝、脑、肾、胰腺和红细胞等组织中,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低于CK,且特异性较差。
目前已知AST有两种同功酶:S-GOT存在于细胞浆中,m-GOT存在于线粒体中。正常血清中仅有S-GOT,一般无m-GOT。当心肌损伤,尤其心肌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m-GOT含量增高。若m-GOT/T-GOT(T-GOT为血清中总的GOT值)>0.25并除外其他组织病变时则提示已发生心肌细胞坏死。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对诊断心肌疾病和肝病有一定意义
α-羟丁酸脱氢酶不是一个独立的特异酶,而是含有H亚基的LD-1和LD-2的总称。测定α-羟丁酸脱氢酶,其实际反映的是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和LDH2的活性,对诊断心肌疾病和肝病有一定意义。
小盟有话说:
心肌酶谱虽然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儿童正常值变异较大,在将其作为心肌炎诊断依据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
哪里治白癜风的医院好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