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护理 > 秋季疾病不用愁,保健医给您护航
秋季疾病不用愁,保健医给您护航
手足口病病因
婴幼儿喜欢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3岁以上的病率较高。
1.常见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小儿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
常见的肠道病毒中柯萨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元凶。此外柯萨奇病毒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3)感染的方式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咽部在内的整个消化道,其传播途径是粪便;口,仅少数是呼吸道。手足口病是由于食用和饮用被污染的饮料、水果、食物等造成的,而不是在拥挤的人群中通过呼吸传播的。
该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数日,50℃可以迅速灭活,烧开的水中无存活病毒。因此,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在疾病流行期,注意食用和饮用新鲜熟食。肠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其感染部位是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由于没有腹泻,临床医生往往将肠道病毒感染误诊为胃肠型感冒、不明原因发热、流行性胸痛、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等。在治疗上往往仅仅采取对症处理。
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5岁以下儿童多发,所以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诱导病发,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预防
1)父母应该注意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水杯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幼儿园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秋季腹泻的主要祸首是轮状病毒,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
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l~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
发生秋季腹泻的常见原因有:
1、消化系统不成熟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要相对又高,肠道负担重。如喂养不当,过多地加喂淀粉类、脂肪类食物,导致成分改变,或者一次进食过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导致腹泻。
2、免疫功能不成熟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当有病原菌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后,易造成腹泻。
3、轮状病毒感染婴儿秋季腹泻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宝宝消化道)。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8~12月,以10~11月份为最高峰。
4、温差大秋季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气候变化引起感冒、腹部受凉以及各种感染也可导致腹泻。
秋季腹泻预防措施:1.讲究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具要消毒。
2.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被,避免受暑或着凉。
3.做好腹泻患者的隔离治疗及粪便消毒。
4.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肠炎。
5.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度要适宜。
6.对感染性腹泻患儿要注意消毒隔离。
7.控制饮食,频繁呕吐者应禁食8~12小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少量易消化的食物。初愈后应注意调摄饮食。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最适合孩子的方法还需要家长们多多的观察和留意,才能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头部白癜风图片中医对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