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护理 > 长和生物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长和生物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被认为是细胞治疗的最有效方法,其由多种机制同时作用,影响整个受损组织再生阶段。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因具有较全面的干细胞特性,是公认具有“黄金标准”的干细胞。随着科研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外周血、脐血、羊水、皮肤、牙髓、滑膜、脐带胎盘组织、子宫内膜等,事实上,MSCs可能存在于身体任何含血管的组织中。所有这些细胞都符合MSCs的界定标准,但他们的特性有显著的差异。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因其同时具有产前和产后的干细胞的特性,近年来逐渐成为干细胞研究的重点对象。

1.脐带的起源及形态

脐带作为胎儿与胎盘之间连接的导管,是由羊膜包卷着卵黄囊和尿膜的柄状部分伸长而形成。脐带基质包含的胶状物质称为华通氏胶。华通氏胶提供了脐带的柔韧性,同时保护脐带血管(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不互相缠绕。华通氏胶是由大量的葡萄糖胺聚糖(主要是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构成,主要的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细胞构成为间充质源细胞(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与身体的大多数组织不同,华通氏胶里没有毛细血管。这是因为脐带形成初期造血过程活跃,在第6周时,开始在脐带基质中形成毛细血管,然而,在第7-9周时,造血停止,毛细血管退化。

下图为脐带横截面

2.UC-MSCs

年,脐带血成为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来源,剩下的脐带组织被认为是没有科研价值医疗废物。直到年,McElreavey等人从华通氏胶中分离出成纤维样细胞,这一观点才发生改变。年,这些成纤维样细胞被证明是MSCs。

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认定,MSCs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在标准培养条件,MSCs必须贴壁;

(2)MSCs必须表达CD、CD73、CD90,不表达CD45、CD34、CD14或CD11b、CD79a或CD19、以及HLA-DR表面分子;

(3)MSCs在体外培养必须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和成软骨细胞。

3.UC-MSCs的分离

酶消化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去除上皮,血管和血管周围组织;(2)机械粉碎,用胰蛋白酶,I、II或IV型胶原酶,中性蛋白酶,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3)置入培养基中(标准培养基中包含人或胎牛血清,可能含有生长因子FGFb、EGF、PDGF和VEGF)培养。

此外,还可以应用外植体培养法,这就避免了酶对细胞的破坏,且减少了处理时间。常用的外植体培养UC-MSCs方法是,将脐带切成小块直接贴于培养皿底部。这种方法的问题之一是,脐带块容易从培养皿底部漂起,从而减少获得的细胞数量。因此,有些方法会利用不锈钢网防止组织块漂浮。

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对比了三种外植体培养法和三种酶消化法。结果发现,外植体培养10mm大小的组织块,原代培养时间更短,分离细胞数量更多,细胞增殖率更高。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在六种培养方法间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外植体培养法分离的UC-MSCs,更快到达生长停滞期,但这种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随后的研究表明,外植体培养法与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表现出了相似的细胞特性(形态、倍增时间、生存率、分化能力、表型)。

数据显示,UC-MSCs比其他来源的MSCs获取更为方便:

原代细胞的分离率,华通氏胶达到%,而脐血为不足60%,羊膜为90%,胎盘为62.5%-%。MSCs的获得量,华通氏胶的为10,-4,,/厘米脐带,骨髓为1-,/毫升,脂肪组织为4,-1,,/毫升。

4.UC-MSCs的增殖潜能和核型稳定性

UC-MSCs比BM-MSCs及其他来源(脂肪组织,胎盘,羊膜)的MSCs拥有更高的增殖潜能。通过有限稀释法分析CFU-F频率,UC-MSCs(1:±0.18)明显高于BM-MSCs(1:35±0.01)。另一项研究显示,BM-MSCs的CFU-F频率为0.%-0.01%,而UC-MSCs达到了0.2%-1.8%。

几项不同的研究显示,UC-MSCs细胞的倍增时间不同,分别为21小时,24小时,40小时和45小时。不同个体的UC-MSCs表现出了不同的倍增速率,且在到达衰老期时的细胞代次不同,这与细胞的遗传及表观遗传相关,与分离方法无关。

当UC-MSCs端粒酶活性较高时,一根大约40克重的脐带,传代6次可获得约细胞。从第7代开始,UC-MSCs端粒酶活性明显变弱;但是细胞核型可以稳定保持至少25代。

5.UC-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

UC-MSCs在体外表现出非常高的分化能力:这些细胞能够分化为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成牙本质样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肝样细胞,胰岛素产生细胞,胰高血糖素产生细胞,生长抑素产生细胞,汗腺细胞,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年,有研究发现,在特定条件下,UC-MSCs表达男性生殖样细胞和原始样生殖细胞标记。这种分化潜能以前只在胚胎干细胞(ESCs)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出现过。

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基因修饰后(转导或转染)UC-MSCs分化的可能性。UC-MSCs过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可以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分泌多巴胺、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转运体。将UC-MSCs移植进入胶原酶诱导的大脑内出血的大鼠一周后,UC-MSCs分化后能促进神经纤维的髓鞘和轴突再生。在包含SF-1cDNA的腺病毒感染后,UC-MSCs分化后显著提高所有合成类固醇激素mRNAs(包括P侧链裂解酶,3β-HSD,3型17β-HSD,LH-R,ACTH-R,Pc21和CYP17)的表达,显著分泌更多的类固醇激素(包括睾酮和皮质醇),且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分化后的BM-MSCs。

有趣的是,UC-MSCs的可塑性可能取决于妊娠状态。来自先兆子痫患者的UC-MSCs更致力于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与同年龄的对照组相比,先兆子痫患者细胞中神经元(MAP-2)和少突胶质细胞(MBP)的蛋白表达标记显著增加。与足月分娩相比,早产对于UC-MSCs向神经元分化没有影响,但是向成骨细胞分化潜能降低。与正常妊娠期女性相比,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UC-MSCs表达CD、CD90、CD73的水平相似,但细胞生长减少,且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潜能显著降低,此外,还表现出较低的线粒体活性,以及线粒体功能调节基因ND2,ND9,COX1,PGC-1α,TFAM的表达显著降低。因此,产妇在妊娠期代谢异常对于新生儿MSCs的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这种情况应当在选取UC-MSCs时考虑到。

6.UC-MSCs的分泌物

MSCs能生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保证旁分泌机制正常运行,从而维持细胞的的治疗活性。然而,UC-MSCs的分泌物明显不同于其他来源(骨髓和脂肪组织)的MSCs。最明显的差异是几乎完全不合成主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其分泌量是AT-MSCs的1/,BM-MSCs的1/0。但是,VEGF基因的转录是正常发生的,根据一些报道,与BM-MSCs相差无几。UC-MSCs的其他一些促血管生成因子(包括血管生成素和PLGF)也生成量较少,而一些抗血管生成因子(包括凝血酶敏感蛋白-2和内皮抑素)比AT-MSCs和BM-MSCs的生成量更多。反之,UC-MSCs高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CXCL1、CXCL、CXCL5、CXCL6、CXCL8等,以及血管生长因子HGF,bFGF,VEGF-D,PDGF-AA,TGF-β2,G-CSF等。因此,UC-MSCs不通过VEGF-A实现促血管生成。

还有报道称,UC-MSCs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如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神经营养素4(NT4)、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其分泌量高于AT-MSCs和BM-MSCs。

此外,对于许多重要的细胞因子和造血生长因子,包括G-CSF、GM-CSF、LIF、IL-1α、IL-6、IL-8、IL-11,UC-MSCs的分泌量明显高于BM-MSCs,因此更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扩增。

7.UC-MSCs的免疫调节性

年Weiss等人第一次探讨UC-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在体外实验得到了五个主要结论:

(1)UC-MSCs可以抑制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大鼠的脾细胞增殖(异种移植模型);也可以活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异体模型)。

(2)UC-MSCs没有刺激异种或异体免疫细胞的增殖。

(3)UC-MSCs产生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G6抑制了NK细胞的杀伤活性。

(4)UC-MSCs不表达免疫应答相关的参与T淋巴细胞活化的表面抗原CD40,CD80和CD86。

(5)UC-MSCs产生抗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性。

目前认为,UC-MSCs的免疫调节活性通过旁分泌机制提供。例如,UC-MSCs产生IL-6使树突状细胞获得耐受性表型,前列腺素E2(PGE2)抑制NK细胞的细胞毒性及CD4+和CD8+T细胞的增殖,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抑制循环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与BMMSCs和AT-MSCs不同,UC-MSCs分泌抗炎细胞因子IFN-α。暴露在促炎细胞因子IL-1β48小时后,相比于骨髓或胎盘源MSCs,UC-MSCs表现出免疫调节分子TGFβ1,IDO,TNF刺激基因6(TSG-6)和PGE2表达升高。活性MSCs分泌的PGE2,使原有的巨噬细胞由M1促炎表型向M2抗炎表型转化,同时TSG-6与CD44相互作用使巨噬细胞降低TLR2/NF-kB信号,从而减少炎性的促炎介质分泌。这些发现把MSCs(尤其是UC-MSCs)放在了炎症早期调节的中心位置。

有趣的是,培养条件可能会影响UC-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UC-MSCs介导的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T细胞增殖的抑制,在无异源(含GMP认证的人源血清),无血清介质比在含标准胎牛血清介质培养中更为有效。因此,去除培养基中的异种成分,对于未来再生医学和移植医学的临床实验设计非常重要。

8.UC-MSCs与受损细胞间的线粒体转移

大约十年前意外发现,MSCs可以通过转移线粒体或生成的线粒体DNA,拯救线粒体功能丧失的细胞。这个发现对于MSCs的治疗潜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许多疾病开始于线粒体不足,特别是组织的缺血再灌注。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UC-MSCs表现出向线粒体DNA-(mtDNA-)废弃的细胞转移自己的线粒体的功能。这些幸存的细胞拥有与UC-MSCs完全相同的mtDNA,但细胞标记的表达仍然不变。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胞恢复了mtDNA编码蛋白质的表达,及新陈代谢。此外,UC-MSCs的线粒体转以后,一些细胞行为得到恢复,包括自由增殖,有氧生存力,和依赖氧化磷酸化的细胞活动。UC-MSCs线粒体转移的治疗效果可以保持至少45代。

线粒体的转移使得UC-MSCs治疗缺血性损伤或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成为可能。

9.UC-MSCs的致瘤性

围产期干细胞兼具胚胎干细胞和成熟干细胞的特点,UC-MSCs多能性标记的表达高于BM-MSCs,但低于ESCs。也许这解释了UC-MSCs和ESCs之间关键的区别:UC-MSCs不诱导肿瘤发生。使用免疫缺陷的小鼠模型,对比UC-MSCs和人类ESCs的致瘤性。接受人类ESCs的小鼠6周生成畸胎瘤(皮下注射85%;肌肉注射75%;腹腔注射%),接受人类UC-MSCs的小鼠实验期内(20周)没有形成肿瘤,注射部位无炎症反应。

细胞体外转化培养模型(细胞生长在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细胞的培养基中30天)表明,UC-MSCs的形态、增殖率、转录组都没有发生改变,而BM-MSCs转化成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

因此,在正常条件下,人类UC-MSCs可安全用于细胞治疗。

10.UC-MSCs的临床前应用研究

使用UC-MSCs在动物模型上治疗不同疾病的一些研究结果令人兴奋,包括肺损伤修复,肝切除再生,下肢缺血改善,糖尿病治疗,皮肤再生,心肌梗死治疗,放射性脊髓炎改善,结肠炎治疗,关节炎治疗,脑出血治疗等。

MSCs治疗受损组织的早期报告表明,注射的MSCs可以存活,移植,并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修复损伤的组织。然而,随后的研究显示,UC-MSCs移植入受体动物宿主器官的水平在全身给药后较低,而在局部给药后较高。几乎没有证据表明,UC-MSCs分化为相关细胞;这可能与异种移植有关。目前提出的关于UC-MSCs治疗活性的机制包括免疫系统细胞的营养和旁分泌作用,重塑细胞外基质,细胞凋亡,血管生成,刺激本体祖细胞迁移和增殖。所有关于UC-MSCs的临床前应用研究,都展现出了令人期待的前景。

11.UC-MSCs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前,有很多在FDA注册的临床试验(1-3期),研究未修饰的异体UC-MSCs移植治疗重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官方数据统计,UC-MSCs已被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重症肢体缺血,婴幼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HIV感染,I型和II型糖尿病,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多种病因的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阿尔茨海默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共济失调,脊髓损伤,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疾病。

UC-MSCs临床试验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特别是在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方面。在所有的临床研究中,除了几起发烧事件外,UC-MSCs给药治疗没有任何副作用。

目前的临床研究只开展了UC-MSCs异体移植研究。这是因为UC-MSCs存储几年前刚刚开始,所以不太可能出现自体移植患者。然而,有证据表明,MSCs自体和异体移植的疗效是相当的。

人类脐带是MSCs的来源之一,并具有以下特点:

(1)唯一同时具有出生前和出生后MSCs的特性;

(2)获取时不存在伦理问题;

(3)显著的增殖和分化潜能;

(4)无致瘤性;

(5)染色体核型稳定性;

(6)高免疫调节活性。

UC-MSCs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表现出的特性,吸引了许多实验者甚至是临床医生们的







































武汉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buc.com/xjbhl/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