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护理 > 提醒运动康复治疗师周末运动员nb
提醒运动康复治疗师周末运动员nb
????????????????????????????????????????
想健身又没时间,于是不少人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式健身,这种突击式训练不仅达不到锻炼目的,反而对身体有损伤。运动需适量持续,莫当“周末运动员”。
文/北医三院运动康复治疗师葛杰
短时间运动过量会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较多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水平会使免疫器官中的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降低。免疫力降低要经过24小时以后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期间容易受到病菌、病毒侵袭,引发感冒以及胃肠道感染性疾病。
对于运动系统来说,短时间内运动量过大,关节承受的冲击力就会过大。关节软骨是不可再生的细胞,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同时,运动后过于疲劳会让人反应变慢,对于肢体的控制能力下降,这就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另外,不能经常保持运动,运动的技能可能会生疏一些,会造成运动的技术战术,与相应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的不匹配,造成急性运动损伤。
此外,短时间内的大强度锻炼,尤其是在没有系统训练前提下,会给心血管系统造成很大压力。因为运动中血红细胞会受到损害,在肾小管会造成堵塞,增加肾脏负担,可能会造成肾脏的损害。因此周末运动员很可能发生运动性血尿,或者诱发运动性哮喘。
锻炼需要适量持续,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过度运动无异于暴饮暴食。对于上班族而言,重要的是培养日常运动意识。比如工作1小时后起来活动活动,下班后慢跑或散步等,最好每天抽出半小时左右来锻炼。如果条件有限,只能周末运动,也要注意控制强度和时间,运动前做好热身,并且不要在短时间内过度集中运动,也不要过于剧烈。
(以上内容摘自“医院” 尤其是那些常年不运动,偶尔运动也不做准备活动的人,年轻时总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剧烈运动时,全身的需氧量激增,心脏适应不了这种强度,就会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头晕、眼花、摔跟头,严重的则是死亡。
非运动员遭遇运动猝死
年7月2日晚,39岁的百视通COO、凤凰网前总编吴征在游泳时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昔日好友同时纷纷在微博哀悼。而就在一周前的6月26日下午,《第一财经周刊》资深记者骆轶航在微博中爆料,称前SPA中国区副总裁黄骁俭昨晚在南戴河游泳时溺水,引来业内人士迅速转发。
对此,有微博网友感叹:始终被看来是最好健身方法的游泳,因接连的几则事故,让人不免对它产生了疑虑。中青年人,游泳需慎啊!
游泳看似是两则悲剧的罪魁祸首,但众多报道显示,非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意外死亡的情况在各项运动中都有发现。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猝死在健身房跑步机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位19岁的业余选手在距离半程终点不到2公里的地方突然倒地死亡;而在学校,学生在体育课、军训过程中猝死的案例同样不胜枚举。
如此看来,夺走两位精英生命的恐怕并非游泳本身。正如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研室主任王安利教授所言,运动只是猝死的诱发因素,主要还是由于先天的潜在因素和一些后天的客观因素导致普通人在运动过程中意外死亡。
潜在疾病是运动性猝死的主因
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称之为运动性猝死。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就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几乎没有抢救的机会。
有统计显示,运动性猝死90%以上都是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就是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为缺血性心脏病。
王安利举例说,比如那些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显著症状,但当运动时,对氧的需求量突然提高了,供氧需求矛盾就被激化了。而由于管状动脉在安静的时候对氧的利用率已经达到饱和,进一步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率需要靠动脉扩张,动脉硬化致使其无法扩张,实际供血供氧就提高不了,最终出现相对性缺血。轻则心绞痛,重则猝死。
他坦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中,只有血管堵塞70%以上的才可能在安静的情况下表现出症状,因此,多数患者在运动前都意识不到疾病的存在,这就大大增加了运动的风险。
此外,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的病人,运动刺激时心肌会长厚,当长到一定程度,心肌的肌肉纤维和毛细血管比例失调,同样会产生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
王安利告诉记者,这几类潜在心脏病在普通人群中非常常见。
不过,他还表示,即使没有潜在疾病,同样可能出现运动猝死。尤其是那些常年不运动,偶尔运动也不做准备活动的人,年轻时总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剧烈运动时,全身的需氧量激增,心脏适应不了这种强度,就会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头晕、眼花、摔跟头,严重的则是死亡。
其次,他还提到例如高温、缺氧、脱水等外在条件的影响,也可能影响到普通人的运动健康。
运动也要讲科学
有人认为运动猝死只发生在从事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身上,其实不然。美国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每年的运动猝死发生率约为二十五万分之一,这其中,非运动员的发生率更高。这是因为专业运动员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较强,而且平时有严格的体检和医生指导。
目前,我国非运动员在健康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方面,包括运动前筛查、危险因素分级、运动测试等环节是非常欠缺的。认为运动就是游游泳、跑跑步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的人们占绝大多数。真正能用个人的运动健康理念和知识制定简单运动处方的人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事实上,科学的运动应该从运动风险评估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全面的身体检查。与普通的健康体检不同,运动体检尤其注重心肺功能的检查,心脏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脑血管造影等。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允许的强度负荷范围内进行运动,才能确保安全。
此外,一般而言,非运动员运动猝死主要发生在孩子和老年人身上,但近年它似乎离那些年轻的白领人群越发接近了。这是因为,目前白领人群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身体健康状况本就不容乐观,多种潜在疾病都呈年轻化趋势,同时,自身又往往无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充足的准备活动,这在运动中是极其危险的。
王安利解释,之所以每次运动都要做准备活动,是因为准备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心肺功能的潜力,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特别是循环系统,让它们适应你从事的运动,这样可以为安全运动提供前期的保障。
而周末恶补运动的做法,且不论存在风险,锻炼效果也着实不佳。一炼就累,累了就有肌肉反应,致使运动无法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
他强调,良好的运动习惯应该保持一周三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这不仅能提高锻炼效果,减少运动风险,而且可以形成正向的运动成瘾,还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内啡肽的激素,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在王安利看来,只要做到定期检查,保持一定的运动经历,40岁以下的人可以在自身运动负荷允许的情况从事任何体育运动项目。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周刊编辑制作,配图源自网络,新媒体编辑/房永珍。版权作品,转载需授权。合作联系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用什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