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护理 > 全体医务人员提醒马上过年了,服用头孢类
全体医务人员提醒马上过年了,服用头孢类
执业(助理)精讲班火热招生中,年前报名送配套笔记并包邮哦。回复“报名”即可报名。
全体医务人员提醒大家:马上过年过节了,静脉输入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绝对不能喝酒!不能喝酒!不能喝酒!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心跳抑制,发生猝死风险!后果不堪设想!春节聚餐,喝酒难免。打针不喝酒,喝酒不打针。
什么是双硫仑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可达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如ST—T改变)。
1双硫仑样反应特点
1.1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特点
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周内饮酒,可出现颜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结膜发红、发热感、口干、头晕、头痛、目眩、心慌、胸闷、气急、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言语混乱、话语多、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燥、谵妄、意识障碍、晕厥,腹痛、腹泻、咽喉刺痛、震颤感、口中有大蒜气味,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惊慌恐惧、濒死感,有的可出现精神错乱、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急性心衰、急性肝损害、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此表现与双硫仑抑制了体内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醛化酶等有关,这一组临床综合征的表现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1.2双硫仑样反应的时间特点
使用有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饮酒,可早在5min即出现症状,一般多在30min,少数在lh内,很少在1h后才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小儿应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后,应在停药后2周~3周,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的食物,因为小儿肝脏代谢乙醇的功能轻差,即使较低的乙醇浓度即可出现此类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性。谢芳报道用药前3d有饮酒史亦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陈苓报道2岁患儿服10mL藿香正气水后0.5h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1.3双硫仑样反应与饮酒种类和量的特点
双硫仑样反应与使用药物的剂量、停药后的间隔时间和饮酒的量成正比,与饮酒种类关系不明确。有报道饮50mL啤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和含有乙醇的饮料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时,常持续2h左右可逐渐缓解,重者可持续24h或数天才能完全缓解。
2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常见药物
2.1头孢类抗生素
如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盂多、拉氧头孢、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甲肟、头孢尼西、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唑啉、头孢克肟等。
头孢哌酮分子结构中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环的3位上存在与双硫仑分子结构类似的甲硫四氢唑(硫代甲基四唑)活性基,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头孢曲松等不具有甲硫氢唑侧链,但有甲硫三嗪侧链也可引起此类反应。化学结构中没有甲硫四氢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则无此作用。
2.2硝咪唑类
如甲硝唑、替硝唑,不论是口服或静脉给药,不论是何种酒,也不论是饮酒量多少,都会直接与吸收入血的乙醇发生反应,而出现双硫仑样症状。饮酒后要使用甲硝唑,必须禁酒5d,在使用甲硝唑时也应提醒患者应禁酒7d以上,以免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此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
2.3其他药物和食物
呋喃类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磺脲类降糖药如氯磺丙脲、达美康、甲苯磺丁脲(D)、优降糖、苯乙双呱、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胰岛素等。
使用上述药物后7d内饮酒(如白酒、红酒、黄酒、啤酒)、服用含有乙醇的药物如糖浆类(棕色合剂、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等)或酊剂、食用某些食物(如酒心巧克力、乳酪、动物肝脏、沙丁鱼等富含酪胺、苯丙胺酸、色胺酸的食物和含乙醇的饮料)、乙醇外用(如乙醇擦浴、消毒)和做光量子治疗等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3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理
首先来看看酒精进入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乙醇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具有毒性作用的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进入枸橼酸循环,最后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
3.1乙醇的代谢途径
乙醇进入体内,90%先在肝脏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再经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亦称醛糖氨吡还原酶或乙醛去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酰辅酶A和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双硫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使乙醛不能转化为乙酸,致使体内乙醛浓度升高,产生不适,亦可使体内儿茶酚胺减少,引起血压下降、口干、出汗。
3.2使用双硫仑样药物后饮酒反应过程
在使用该类药物后,体内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在服用此类药后7d内饮酒,乙醇就不能正常的代谢为乙酸,而使中间产物乙醛浓度急剧升高,积蓄体内而产生双硫仑样反应,这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可抑制乙醛脱氢酶,而出现“乙醛蓄积综合征”。
3.3反射性作用
乙醛蓄积体内,可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亦可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末梢神经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五羟色胺物质,从而出现血管运动性和神经精神性表现。
3.4乙醛脱氧酶一旦被抑制,常需4d-5d恢复,儿童需1周-2周,故停药后在此时间内仍可发生反应。
4诊断标准、分度与鉴别诊断
4.1诊断标准
病史中有明确的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史;在用药后0d-7d使用了乙醇及其产品,或在饮酒后使用可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乙醇类药物与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同时应用;有典型的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所饮酒量或酒的度数均明显小于或低于平时的饮酒量或度数,但与平时醉酒明显不同;无乙醇和使用该类药物的过敏史:双硫仑样反应时,若无相关疾病,血常规、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心酶谱、胸片多无异常。
4.2双硫仑样反应分度
轻度:颜面或全身皮肤潮红.轻度头昏,心慌,无恶心、呕吐、发热、头痛等;中度:头昏、头痛、心慌、恶心、呕吐、发热,但无胸痛、呼吸困难、休克:重度: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
4.3鉴别诊断
4.3.1与乙醇中毒的鉴别
双硫仑样反应与乙醇中毒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鉴别点有:摄人乙醇总量多未达到乙醇平均中毒量75g,仅为平时饮酒量的1/2或1/10;症状出现快而重,与平时乙醇中毒不同;症状出现与饮酒量和酒的种类无关。
4.3.2与乙醇过敏的鉴别
双硫仑样反应平时无乙醇过敏史,有全身潮红,乙醇过敏多为局部皮肤潮红;双硫仑样反应无或很少有皮疹,乙醇过敏可有皮疹;双硫仑样反应无痒感,乙醇过敏有痒感;双硫仑样反应治疗后症状消失快,乙醇过敏症状消失慢。
4.4误诊
双硫仑样反应误诊率为75%,约30%误诊为冠心病、7%误诊为心肌病、15%误诊为乙醇中毒、8%误诊为药物过敏、3.3%误诊为低血糖、3.3%误诊为心律失常、5%误诊为哮喘,也有误诊为脑血管病、食物中毒等。
5双硫仑样反应的处理
急救: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予以抢救,注意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地塞米松、抗组胺药物,保肝药物以及相应的补液及维生素的应用等,严重者应予以心电监护,休克患者同时给予升压药及扩容治疗,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血管活性药物。意识障碍者同时给予纳洛酮解毒治疗。除此之外,积极抢救的同时,医患沟通也必不可少,应向患者及家属以通俗的语言告知双硫仑反应的原因及其危害,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能预防潜在的医患矛盾保护自身。
6双硫仑样反应的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有必要对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戒酒硫样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①在诊疗过程中,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及过敏史,询问饮酒习惯,同时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防止滥用倾向,合理联用配伍,不能同时使用含乙醇的药物。护士在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时,静滴开始速度不宜过快,并密切观察,有抢救意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抢救,
②对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的患者,应告知患者在使用上述抗菌药期间及停药后14天内,均应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制品(包括饮料、食物、药物),如白酒、黄酒、啤酒、酒芯巧克力、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尤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③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乙醇相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