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产后心肌病 > 心肌病治疗 > 陆曙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经验

陆曙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经验



陆曙教授为无锡市名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专家,临证数十年,对心系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经验,现就其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经验简述如下。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主要表现。虽然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病毒持续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基因与遗传等有关。扩张型心肌病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抗心衰、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等治疗。祖国医学虽无“扩张型心肌病”一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胸痹”、“虚劳”等病。

中医智库医言九鼎说明:扩张型心肌病,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治疗,中医治疗本病有比较优势,本文有一定参考价值。

1病因病机探析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气喘,水肿,胸闷等。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等脏关系密切。其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外感六淫伤及心官;或情志失舒、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失治误治、大病久病等。本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以血瘀、痰阻为主。早期表现为心气、心阴亏虚为主,晚期则表现为心、脾、肾阳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以上因素常交互为患,导致心主血脉等功能失常,并且影响它脏功能及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出现心肾阳虚、血瘀、痰瘀交阻等病理变化,《灵枢·经脉第十》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促进了病理产物的产生,病理产物又加重了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气血阴阳亏虚与病理产物互相胶结,以致本病难治难愈。

2辨病辨期辨证

临床上不同的疾病会出现相同的证名,处方用药却各有选择。病名是具体疾病的病理性概括与抽象,是对具体病变的本质认识。病的本质决定了证的表现和变动,徐灵胎云:“证者,病之所见也”。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以证为核心,是中医诊治原则和优势、特色。祖国医学将“扩张型心肌病”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胸痹”、“虚劳”等范畴。因此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辨治中首要是根据其主要症状辨病。心悸为主者可辨为心悸,气喘为主者可归为喘证,以浮肿为甚者诊为水肿等。其次要辨疾病病期,病期不同,病机就有所差异,治疗的侧重点就不同。陆曙教授将其分为早晚两期和缓解期。早期主要以心气、心阴亏虚为主,晚期则表现为心、脾、肾阳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缓解期则以心脾两虚为主。再次是辨证。虽然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然虚有气、血、阴、阳的亏虚,实有血瘀、痰阻、寒凝和气滞及相互胶结所致的因素。诱发因素也在发病致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主次,痰、瘀、气滞、寒凝的偏重而辨为不同证,这又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故陆曙教授强调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治过程中应将辨病、辨期、辨证有机地结合。

3衷中参西以中为重

陆曙教授强调治疗本病,应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应采用现代研究手段,掌握中医药研究成果、治疗机制和药理特点。临床处方组药既要根据辨证组方,也应结合现代循证医学和中药药理学研究选用药物。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疗中应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医疗的科技手段,扩大诊断视野。陆曙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常用黄芪。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左心室构型及射血功能,增加心输出量,提高肺心病病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清除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肺心病病人机体的作用,同时改善左心形态学,有促进神经元生长的作用,并能增强T林巴细胞免疫功能,对细菌及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显著降低血浆BNP水平。中药及中药处方具有调节免疫、抗病毒、改善心肌代谢的功效,因此,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中药能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4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现代医学在疾病的防治中主张三级预防,陆曙教授认为对心系疾病的防治,中医药也可发挥自身的优势,正所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相关研究显示中药也具备二、三级防治原则。中医药应该重视治未病和体质调摄在心系疾病中防治作用。可通过调和气血、安五脏、通六腑等法进行防治,并注重调理后天脾胃,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另外,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的结果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未病先防与体质调摄与一级预防某些内容相仿,既病防变具备了二、三级预防的作用。中医药工作者应该将治未病的原则与三级预防理念有机地结合。

5治当标本兼顾扶正泻实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有血瘀、痰阻、寒凝和气滞及相互胶结所致的因素。所以陆曙教授治本病常标本兼顾,扶正泻实。临床常以黄芪、党参、丹参、白术、陈皮、桂枝、附子、猪苓、茯苓、泽泻、葶苈子等为基础方,切证加减运用。且常上方中加用养阴之品,即所谓“善补阳者,阴中求阳”。黄芪、党参益气、利水;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祛痰、利水;附子、桂枝温阳通阳利水;猪苓、茯苓、泽泻、葶苈子化湿利水;丹参、桂枝活血化瘀行水。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扶正泄实,具有益气利水、健脾利水、温阳利水、化湿利水、活血行水之功。临床应用常能取得良效。

6病案举例

患者王某,男,50岁。因活动时气喘浮肿医院就诊。心脏彩超:LA55mm,LVIDd76mm,LVPWd9.9mm,IVSd9.8mm。EF33%,左室弥漫性收缩功能减弱;冠状动脉造影术未见明显冠脉异常,查BNPlO50pg/mL。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予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遂至本院求诊于陆师,症见全身浮肿,气急、气喘不得卧,畏寒,尿少,大便溏,胁下瘸积,舌黯,苔薄,脉细数涩。中医辨病为喘证、水肿,辨期为晚期,辨证属气阳两虚,血瘀水停。从益气通阳、活血利水组方:黄芪20g,桂枝9g,茯苓10g,泽泻15g,车前子(煎包)15g,葶苈子10g,降香6g,川芎10g,白术10g,陈皮6g,生熟薏苡仁各20g。浓煎,分2次服。服药3剂,水肿退、气喘平,诸症明显改善,但见动则气喘、畏寒、口干、心烦,盖气阳两虚,阳损及阴,前方去车前子,加太子参15g,猪苓10g,从益气养阴、通阳利水调理而安。后长期在陆师门诊服益气通阳利水之汤剂调理,配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并在辨证的基础上指导合理饮食。多年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评估NYHAI级,复查心脏彩超:LA40mm,LVIDd50.5mm。LVPWd9.8mm,IVSd8.8mm,EF42%。两次复查血浆BNP水平分别为36.6、42.5pg/mL。

原文发表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年9期,由中医智库编校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和原杂志所有,中医智库谨表谢意!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中医智库点评部分恐有违原文之本义,仅供参考,中医智库与您分享中医好文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何需求,请







































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buc.com/xjbzl/1756.html